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集团下属子网站--

     

【媒体链接】杨桂生: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创新创业英雄

Wed Jan 03 14:00:15 CST 2018 | 编辑:汤汇道 | 【打印】【关闭】 访问量:22838次

桂生,1963年1月生,安徽省潜山县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管理学博士。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室荣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被国家科技部聘为首批“中国火炬创业导师”。

 

杨桂生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高分子专业,继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于1990年3月博士毕业并留所工作,担任课题负责人,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1995年32岁时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以课题负责人身份完成了“聚烯烃工程塑料”等11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项院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16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0件。培养博士研究生26名。

1992年底,他受中科院化学所委派携带“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和2000元差旅费到上海创办杰事杰新材料集团,杰事杰集团填补了我国工程塑料和热塑性复合材料领域的多项空白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我国新材料领域代表性企业之一,被权威机构联合评为“2010年度中国最具潜力企业100”第一名。杰事杰集团先后派生孵化辅导新材料企业近百家,其中有4家A股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杰事杰集团蝉联2011、2012年度两届“中国杰出雇主”,“杰事杰”是中国驰名商标。

杨桂生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杰出青年奖”、“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2009安徽年度经济人物”、“2010十大徽商领袖”、“全国工商联科技创新企业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曾被权威媒体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之一。

杨桂生曾任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和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青联常委、上海市青联常委、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

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工商联执委、第十届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执委、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上海杰出青年协会副会长、上海科技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合肥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兼上海校友会会长等职。

杨桂生是国家千人计划的评审专家,是国家连续几个五年计划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咨询专家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系列报告化工新材料领域主要撰写人之一。

 

创新者杨桂生:摘得桂冠少年郎

 

从杨桂生闪光的履历,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不难看出,他是人之杰——无论是在求学道路上还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都是领风气之先,超越朋辈——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更是不断开拓创新!

他下海创业,取公司名为“杰事杰”——“杰出的人、做杰出的事”!自然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立意高远。

 

上图是杰事杰官网上的企业品牌和LOGO的介绍和阐述。

 

其实,在中国文化里,杰出、俊杰、豪杰,都是令人称颂和敬仰的语汇。而在西方文化里,蓝色也是高贵的颜色。比如,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后来西方人用“蓝血”泛指那些高贵、智慧的精英才俊。记者也看过一本书,叫《蓝血十杰》,是美国《商业周刊》资深作家约翰·伯恩的扛鼎之作。书中描写的十位精英,他们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后勤英雄;战后,他们加盟福特汽车公司,把数字管理引入现代企业,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该书也被华为任正非所推崇。

“杰事杰”——这个杨桂生亲手制作的商标,如今已是中国驰名商标,似蓝色钻石,又像一枚勋章,熠熠生辉!昭示着杨桂生的雄心壮志。

1963年1月,杨桂生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中畈村。

作为家中长子,他干过农活,背着比自己还要高的箩筐上山砍柴火,下田挖螺丝喂鸭子。但在学习上的天赋很快让他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亚于鲤鱼跳龙门。

当然,幸得当时初中校长杨艳林先生的说服和推荐,杨桂生进了高中,3年后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

大学四年他的总成绩全校排名第一,数学、物理满分,毕业时获得出国留学及工作的优先分配权,但他选择继续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90年3月他博士毕业成为中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并因其科研成绩卓著而于32岁时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后成为博士生导师。

这一路过关斩将,堪称学霸,且非常顺利,是那个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教科书式的理想的人生路线图——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再到京城;从小学,到初中,再高中,跨过高考——独木桥,成为万里挑一的大学生,并且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过程堪称完美和顺利!

 

从创新到创业:剑走偏锋开疆场

 

1992年,杨桂生下海了,而且是从首都北京,南下上海滩,还有中科院借给他的2000元钱。是的,从饱读文献的读书人,从家乡父老的尖子生,外人眼中的科学家,一下子就变成开公司,跑市场的,他这是要干什么?!

从科学家到下海创业,看似突然,也是大胆的行为——因为,本来他可以出国继续深造,几年前他就曾被列入保送到德国留学的名单之中;他也可以在实验室里继续从事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当时他已是中科院化学所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

但是,更大的背景是,1992年,正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那一年,很多知识分子依托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纷纷下海创业,杨桂生身在中关村,耳闻目染联想和四通等公司的高速发展,所以,萌发下海创业的想法,也属自然。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杨桂生敢于做出这样的大胆抉择,更是有他的底气的,恰似一个面壁十年的武功高手,在深山里,练就一身绝世武功,他要下山,离开师门,独闯天下了!

杨桂生所研究的工程塑料领域在中国几乎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深知材料对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国家太需要高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实现科技成果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实际应用。

杨桂生:感觉这个成果,就是锁在抽屉里面。一方面我们看到产业界,制造业在进口一些工艺技术,另外一方面,就是像中科院这种国家的最高的学术机构,它的成果也在束之高阁。所以我就想,是不是自己能够尝试一下,把这个成果能够变成一个现实生产力。

“我感到把这块技术转化成产品,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杨桂生激动地说。

于是,杨桂生找到中科院领导,提出由他出面组建一个经济实体,把他负责的工程塑料课题,以中科院化学所的名义入股,占公司20%的股份,剩下的部分他自己想办法筹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中科院领导的支持。

然而创业维艰,尤其是创业初期,何其难哉!不然,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为什么那样低呢?!

整整半年,他几乎跑遍了上海的每个角落,四处借钱。最后,就在焦急万分的时候,上海市闵行区有关部门看中了工程塑料的市场价值,也被杨桂生身上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由区工业局亲自出面协调为他提供了诸多帮助和便利条件。

做研究、办企业,不分昼夜的科研试验、厂商洽谈、应酬客户、产品说明课、研究和市场人员培训,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这就是杨桂生创业之初的全部生活。那段时间杨桂生忙得常常忘了吃饭,总是直到深夜,饿着的肚子都抗议了,他才记起还没吃饭……

而另一方面,初入商海,读了十几年书的杨桂生急需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喝酒。“有时候,客户对产品认证的速度就取决于你喝了多少酒。”为了能将技术转化到应用中,这位“书生”的酒量大、酒胆也大,最多的一次喝了一斤多二锅头。生意虽谈成了,人也因为胃出血送进了医院。而这样的情况连着发生了两次。

可以看到,即使如杨桂生这样的天才、科学家,从学术研究转战实业和商业界,也要经历“呕血”的人生转型。

 

创业者杨桂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坎及其跨越

 

杨桂生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开始白手起家,但是从科学家,变成一个企业家,这条路却远比想象中坎坷。当时杨桂生接到了一个国内空调企业的订单,客户希望用工程塑料解决空调贯流风叶噪音大、成本高的问题,杨桂生日夜兼程地研发,终于拿出了让客户满意的塑料材料,但是上到生产线上,他却傻了眼。那些在实验室里出色的科研成果,却令客户很不满意。

杨桂生:比如说你做了一千次实验,可能只有几次成功,这个可以,就可以发表文章,就可以发表论文。但是在产业里面,客户要求你的这个,每个批次,品质都要稳定,而且不良率要在百万分之几。当时给春兰空调配套关联风扇,我们设定产能是年产能是30万只,当时我们有四道工序,每个工序的合格率90%,乘下来以后,合格率就变成了不到70%,最后,我们不得不又多投入200万元新建车间来保证产量。

从实验室的偶然成功到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杨桂生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终于闯过了这一关。

然而更大的难关还在后面。

杨桂生:有三位员工带着我们的专利技术离开公司,创立了一个企业,就把整个技术都带走了,做成同样的产品,主要有十个产品,从配方、工艺、客户都带走了。

杨桂生带队用三年时间,投入几百万元研发出的新材料和生产工艺,却被三个离职的员工全盘带走,不仅如此,对方还卖出了更便宜的价格,这让市场上的客户纷纷离他而去。无奈之下,杨桂生把侵权的企业告上了法庭。结果花了五六年的时间,虽然最后赢了官司,但是最终只获得了200万元的赔偿,并丢掉了市场。

这段经历,杨桂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要学会对研发成果建立保护机制。后来,杨桂生在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每一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每年申请和获得的发明专利都在百多项,曾经被上海市政府评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第一名。

随着企业发展,坎一个接着一个——

2010年的一次被采访中,杨桂生回顾了他过去最大的教训,用了一个词:“科技创业企业的非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商业模式、团队建设和资本运作等。

杨桂生: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总共请过三个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进来后,公司在商业模式的抉择上,思路开始多样,讨论多了,选择多了。这三个职业经理人,有一个是做过外资公司的高管,一个是在民营企业做过老总,还有一个是国企做过的。我请他们来的目的是冲业绩。

我创业第一天起,商业模式就很特别,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材料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对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销售过程会比较慢,业务人员可能会没耐心。

“失去的七年”中,公司偏离了这个商业模式,而是走这个行业中很多企业走的价格战模式。这不是我要的商业模式,也不是高科技企业的做法。

高科技企业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是高科技研发能力带来的高盈利能力,另外一个特征是要给消费者创造期待,就像苹果公司一样。我们是做材料的,至少要给我们的供应商和加工厂制造一种期待。我们的第一桶金就是做选材解决方案,不是卖产品的组成成分。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别人省成本,要么降低成本,要么帮他提高生产效率。

杨桂生创造出“杰事杰模式”,创造性地将博士生定位于专攻单元技术,负责解决基础技术理论问题,而公司其他研发人员则专做工艺集成,把博士生攻克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结合,或直接整合至新产品中。这种“杰事杰模式”的做法理顺了产学研结合中的利益机制,是企业创新产学研模式的成功尝试。在杨桂生的要求及带领下,杰事杰自成立以来便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以“材料替代、正向研发”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开展业务时,客户非常信任杰事杰的研发实力,提供部分项目研发的配套资金,并约定杰事杰将材料开发成功后作为其长期材料供应商。

杨桂生:支撑我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的是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这些年来,不管资金链如何紧张,我们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未低过10%。现在,中国工程塑料行业,超过60%的核心专利都在我们手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壮士的血不会白流——

杨桂生的公司规模赶超国内其他同类材料公司,并因为掌握着国内工程塑料领域最为领先的技术,杨桂生的公司业务订单越接越大。

2004年,杰事杰与诺贝尔得主黑格教授合资创办美国Cbrite公司。

 

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同年,合肥杰事杰成立。2008年辽宁杰事杰成立;2009年,安徽滁州格美特成立;2010年,杰事杰被评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2013年,合肥杰事杰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这一奖项代表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最高水平;2017年,滁州杰事杰(合肥杰事杰二期)开建……

截止到2017年底,杰事杰共成功注册了2195项新材料相关专利,其中包括2068项发明专利和127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占总专利数的94%,发明专利总数占了国内相关新材料行业同行的60%以上。

 

 

是金子,总会闪光。杨桂生说,“杰事杰集团业务覆盖了军工、汽车、建筑、电工、电器、IT、水利、石化、铁路运输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如华为、中集、大众、通用、博世、TCL国际电工、三菱电机、日立等保持密切合作,集团已成为行业内最主要的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供应商之一。”

 

科学家创业:杨桂生的角色冲突与“三重门”

科学家创业,但杨桂生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他除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外,还是中科院大学、浙江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因此作为创业家或企业家的杨桂生与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的杨桂生,在时间、精力和社会角色上必然会有冲突,这是客观存在的。

杨桂生的解决方案是将自己的时间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管理企业,三分之一参与社会活动,还有三分之一干他的老本行——搞研究、带学生。这就是被媒体称之为杨桂生的“三重门”。

科学家杨桂生

记者:作为一名科学家,很多人把你领导下的杰事杰公司总结为“技术+市场”的模式。你怎么看?是技术更有效率还是营销更有力量?

杨桂生:当然是市场更重要一些。因为再好的技术最后都要和市场对接。所以应该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看科研,并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具有相应功能的产品。

记者:在国内,科学家做企业屡屡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在你看来,科学家做企业的关键何在?

杨桂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做科研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做企业则完全是市场说了算;二要选好一个行业,组建一个团队,特别是要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要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三是选择的行业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创业科学家自身健康也很重要,这个健康不仅是体格健壮,还要包括心理健康。要有良好的心态。

 

 

企业家杨桂生

记者:杰事杰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杨桂生:目前,我们的高管都是内部产生,而非空降部队。我认为只有内部产生的人选才能清晰地感悟到公司的文化、战略,从而高效执行公司设定的目标。我们公司实行背靠背管理,每一个员工进入公司,我们就给他制定人生职业规划和目标。我只负责制定宏观性的目标,但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做到。在我们单位,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员工对高管的打分考核,并作为高管工作业绩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目前,合肥公司的总经理就是从公司内部人员中选拔产生的。

 

 

社会活动家杨桂生

记者:既要做科研,又要做实业,你是怎么做到两不误的?时间上如何把握?

杨桂生:我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公司事务,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科研,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则用来做各种社会工作。

记者: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你怎么评价自己的创业人生?

杨桂生:与别人相比,我觉得我主要有三大特点。首先,我是科学家创业,1990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工程塑料学博士,1992年在上海创业,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上海创业的博士。

其次,我的创业带动了一批技术型的创业团队。当然这其中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同时,我还孵化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个以工程塑料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最后,我没有丢掉学术。十多年来,我不仅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发明创造,至今还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创业导师杨桂生:从自己创业到帮人创业、教人创业

从自己创业到帮人创业、教人创业,多年以来,杨桂生秉持初心,在做大做强企业,推动产业升级进步的基础上,还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创业人才,探索和研究创新创业扶持途径,身体力行帮助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和成长。

 

杨桂生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创业导师。他是中国科技部首批火炬创业导师、上海科技创业导师,也是“‘千名徽商辅导万家在皖企业’五年行动”导师团团长。从创业至今,他见证、参与、思考,自己创业,帮人创业,教人创业。如今站在中国“双创”的浪潮之巅,杨桂生把精力集中于培养后起之秀。2016年10月18日,杨桂生和徽商传媒共同发布了“千名徽商导师辅导万家企业”五年行动计划纲要。在安徽省政府和徽商的共同推动下,徽商组成的创业导师团为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和个人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杨桂生本人也在过去几年时间先后为60家企业开出“发展良方”。同时他在所创办的企业中推行内部创业机制,通过建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孵化平台,对创业者给予低息或免息借款、保留工作岗位、提供资金、信息、管理、资源等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在企业中有抱负、有胆识的年青人勇于投入创新创业的事业中去。

杨桂生认为,鼓励创业自然是好事,但创业并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他牵涉到创业者的视野、资源甚至是精神抗压能力。“我自己是创业过了,所以深有体会,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年轻人,创业是需要被引导、指导的。” 他认为,建立一个完善的“青年创业导师”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导师的选择,“现在的导师往往是搞资本运作的,这里面的道理我们都懂,你本身都不是创业者怎么指导创业者。”他表示,只有创业者才有资格去当创业导师。而如何让这些“时间宝贵”的企业家愿意去花精力来指导,那么相关的鼓励措施必须跟进。

面对未来

保持基业长青还是遭遇成长天花板?

作为校友,我们在为杨桂生取得巨大成就高兴和敬佩之余,这里还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或者从其他采访报道里没有提到的方面,希望在此抛砖引玉,比如:

杰事杰的未来,发展前景会如何?

杰事杰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有没有变化?

作为工程塑料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领域的翘楚,在该领域的研发和创新有没有遇到瓶颈?也就是说,有没有可能某一天该领域的发明或专利已经全部被杰事杰或其他同行占领了,还是说,工程塑料领域的研发还有无限可能?

在横向的行业领域应用呢?有无技术和行业发展瓶颈?有的话,具体是什么?

即使是杰事杰这样的技术领先和特色鲜明的公司,面对未来,在全球化时代,竞争也是非常残酷和激烈的,那么杰事杰有哪些国内国外的竞争对手?竞争策略是什么?

作为工程塑料,一类化工产品,是否需要考虑产品回收利用问题,即环保问题,类似于白色塑料垃圾袋污染,无法降解。在工程塑料领域,杰事杰的产品线是否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或者,对杰事杰和工程塑料领域,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本身就是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的材料(稍微再加工利用)?

 

 

不知道杨桂生是否关注到海尔张瑞敏对海尔的管理革新,提出“人单合一”模式和概念,也就是把海尔平台化,内部创业孵化平台和外部开放平台,包括消费者开放。我们也看到杨桂生有对内部研发团队的支持,鼓励创业孵化,但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案例和规章制度和机制措施?

最后一个问题,杨董事长有没有考虑过企业接班人的问题,无论从内心,还是从个人和企业杰事杰长远发展角度,是否要考虑?如果考虑了,能否透露一点?比如对接班人的要求和期望,等等。

 

本文节选自《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在此感谢作者对杰事杰的关注与支持

本文作者介绍

 

   汤汇道先生,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副教授,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证书编号:0110359012)。

 

 

 

 

 

 

杰事杰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48515号 Copyright 2008 GENIUS CO.,LTD
使用条款 | 关于我们 | 邮箱登入 | BCS登入